T1奈米鋅離子口罩布料加強防護

因為口鼻是病毒進入人體的最後一道關卡,所以口罩是最基本的防疫工具,不過,專家都知道醫療口罩並不適合長時間或反覆使用,且過濾層內的靜電吸附效果對於越潮濕的物體,它的靜電吸附效果越差,但到底差到甚麼程度,卻沒有人做出測試。所有的冠狀病毒例如流感、SARS、COVID- 19主要是靠飛沫傳染,次要才是接觸感染,冠狀病毒本身並不會單獨噴飛出人體外,一定是被包裹在飛沫內藉由咳嗽、打噴嚏而噴飛出人體。這一次在全世界大流行的COVID-19的平均大小是0.1微米,從人體噴飛出去的飛沫大小是1微米~1500微米,其中≧5微米的占70%、<5微米的占30%,越小的飛沫越容易在空氣中懸浮。因為口罩中間過濾層的靜電吸附測試對於「乾燥懸浮物」的防護能力,並不能推論遇到「潮濕的冠狀病毒(剛脫離飛沫不久)」以及「飛沫」,也是有一樣的靜電吸附效果,也就是說能夠過濾95%乾燥的粒子(MMD=0.1微米),不見得能夠過濾95%潮濕的冠狀病毒或是過濾95%所有的飛沫。因醫療口罩只有測試過濾MMD=0.1微米乾燥粒子的規範,全世界並沒有針對「潮濕病毒」的測試規定。

一般醫療用口罩(CNS 14774)主要標準為在28.3 L/m流量時,能夠過濾95%以上的MMD=3微米大小的細菌及懸浮粒子(根據CNS14775測試標準,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平均粒徑須介於3.0 ± 0.3微米)。一般分為三層,外層有顏色的是PP聚丙烯防潑水用紡黏製程不織布,可阻隔飛沫或血液附著,這一層雖然可以阻隔水分子,但遇到酒精等溶劑即會失效。中間層是PP聚丙烯過濾用熔噴製程不織布,利用靜電駐極原理,吸附空氣中的細菌、粉塵,但這一層遇到水氣、油氣、酒精、IPA(異丙醇)會使其靜電消失,因而降低其過濾效果,內層為PP聚丙烯與PE聚乙烯或EP環氧聚酯複合纖維親水用水針製程不織布,可吸收戴者的口水、油脂。

2020年根據美國醫學期刊「內科學年刊」刊載實驗報告,內容顯示「無論是醫療口罩或是布口罩都無法完全過濾病毒」。該研究以南韓首爾的2間醫院為實驗地點,找來4名新冠肺炎確診病患進行對照,並將培養品放在距離病患20公分的地方,請患者咳嗽5次。結果發現,「病患佩戴的口罩外層,比內層的污染來得多」,顯示新冠病毒可穿透防護,到達口罩外層,並散布至環境中。

科學研究期刊《The Lancet Microbe 》報導研究發現,病毒可在各種物品長時間存活,為了讓研究保持在同一個假設條件上,專家在溫度固定於21度、相對溼度保持65%的空間內測試新冠病毒的壽命──3小時後,它從印刷紙張中消失;2天後才從布料和木頭中離開;4天後,在玻璃和紙鈔上才檢測不到;但在口罩的外圍上,病毒持續了最長的7天時間,最令人驚訝的是,在調查的第7天,新冠病毒仍然停留在外科口罩朝外的那一側,這是科學家在所有實驗時,病毒停留最長時間的物品。



在這項研究發布之前,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》也曾發表的相關報告,研究揭露,新冠病毒可以在硬幣的銅上存活達4個小時,在網購常用的紙箱上存活高達1天;此外,在不鏽鋼上的存活期約為3天。

我們在研發階段就設定以能夠用於口罩外層長效防護為目的,委由 SGS以未浸染鋅離子抗菌劑及浸染鋅離子抗菌劑之布料,參考 AATCC100 之檢測規範進行24小時對照測試,未處理之布料肺炎菌繁殖超過51倍,浸染過之布料植菌後經過24小時,殘留菌量不足0.1%,24小時抑菌率>99.9%,可對布料提供長時間防護。

在口罩的應用上,口鼻位置因長時間呼吸,就如同吸塵器濾網,這個位置最容易累積空氣懸浮髒污,一般使用上也不太可能幾個小時就換掉一片,如果口罩外層不能有效抑制細菌病毒,就如同有城牆不派兵防守,是在唱空城計,對付粉塵以及體積較大的細菌還能應付,遇到病毒量太高或是攻擊性更強的變種病毒(特種部隊),就沒辦法有效防禦,屢屢可見明明戴好口罩還確診染疫,尤其醫護人員。





 


購物車
我的購物車
瀏覽紀錄
瀏覽紀錄
查詢訂單
填寫已付款單
會員登入
帳號
密碼

忘記密碼 註冊